2022年獲評“上海工匠”,酈建俊兼具科研工作者的深沉內斂和對技術追求的熱情。今年是酈建俊作為科技工作者從業的第14年,他很喜歡這句話:“把復雜的現象簡單歸納,可以發現新規律;把簡單的事情考慮復雜,可以發現新領域。”一直聚焦于大型復雜項目集群的總控和管理咨詢,酈建俊及其團隊最擅長“化繁為簡”解決復雜問題。“建立數字化總控管理平臺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復雜問題能簡單、高效地被解決。”酈建俊說道。

借助數字化突破工程管理難題
在長期的工程實踐中,酈建俊發現在項目推進過程中被“拖后腿”的因素可以歸納為:建設各方信息不對稱、建設進度相互制約、相鄰界面不清晰、建設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成為當時團隊科研攻堅的主要目標。
2010年,上海建科受上海市對口支援新疆前線指揮部委托,具體負責上海對口支援新疆建設葉城、澤普、巴楚三縣的“交鑰匙”項目的代建工作,酈建俊是項目負責人。由于不同的參建單位分散在各地,酈建俊引進“工程項目協同管理計算機網絡平臺”,將設計、施工、監理、造價控制等主要團隊通過平臺聯系在一起,“這就是數字化總控管理平臺的源起”,酈建俊告訴記者。
酈建俊先后參與了世博文化公園、上海三林楔形綠地、金橋金色中環發展帶、金谷智能制造基地區域開發以及臨港新片區105金融總部灣等重點工程建設。基于大量工程實踐,他和團隊提出了“1+2+N+X”創新服務模式。其中 “1”是主線,即工程進度,“2”是為項目量身定制規章制度和技術基礎導則,在項目推進過程中的具體管理動作為“N”,類交通設計、低碳設計專業性模塊是“X”。分解問題,讓復雜問題不再復雜,從而打造了涵蓋從前期動拆遷階段到設計、投資、施工、運營階段建筑全生命周期總控服務。
一顆工匠心上下求索科技之路
酈建俊和團隊始終在不斷求索的路上。在時間跨度長,涉及范圍廣的大型復雜項目集群的建設過程中,如何打破工程項目各個組織、各個專業之間的信息傳遞和溝通壁壘成為團隊科研攻堅的又一個重要目標。
喜歡今日事今日畢的酈建俊,因為注重細節經常被同事戲稱“嚴謹專家”。酈建俊說這樣的工作風格在學校得益于博導的言傳身教,小到行文、措辭,導師都會和他反復斟酌,他的博士畢業論文前后修改了10遍。而在加入上海建科集團工作后,老一輩建科人把嚴肅的科研工作態度、嚴格的要求、嚴密的方法凝煉成“三嚴”精神。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中,加之在上海建科精準、務實的科研環境熏陶中,酈建俊形成了科研化的工作作風與方法,正是憑借著這股認真勁兒,酈建俊帶領團隊反復模擬,實現了對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運維等全周期過程的可視化。
立足大量前沿技術探索實踐,依托上海建科數字化技術優勢,利用無人機、視頻監控、室內無人巡檢設備等多種信息采集手段,并結合機器視覺技術,實現實時監控、主動識別、及時預警施工現場常發安全隱患,酈建俊和團隊成功構建了建筑工程建設期的數字化總控管理平臺,實現項目統籌管理的標準化、精準化。“我們還在嘗試通過人工智能+VR技術改造安全帽,探索高危場景的智能檢測功能,達到有效規避安全風險的目的。”酈建俊說道。
剛剛過去的8月,酈建俊入選上海建科領軍人才。上海建科歷來有傳幫帶教的傳統,酈建俊也是這一傳統的受益者。他說,未來自己將努力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科技工作者的隊伍,讓“工匠精神”化為對工作的堅持,作為信念,作為精神,代代傳承。